连蒙带骗强塞:互联网保险水忒深,整治后仍有“顽疾”_互联网金融
导语:“扫码注册共享单车,结果跳转投保页面”“原以为是抽奖,没想到成投保”“本来要用口罩机,输入信息后却被告知投保成功”……在黑猫投诉平台上,针对互联网保险的投诉数量惊人。
“首月1元”“免费赠险”……北京银保监局日前印发《关于专项整治北京地区互联网保险营销宣传有关问题的通知》,全面叫停存在这些过度营销、诱导消费问题的营销宣传广告。记者调查发现,在各大保险公司陆续做出调整的同时,仍有部分平台“顽疾”未除。
北京整治互联网保险营销乱象:叫停首月1元等误导性宣传语
乱象:领取停车券却被诱导投保
“扫码注册共享单车,结果跳转投保页面”“原以为是抽奖,没想到成投保”“本来要用口罩机,输入信息后却被告知投保成功”……在黑猫投诉平台上,针对互联网保险的投诉数量惊人。仅以“诱导投保”为关键词进行搜索,结果便多达500多条。
免费赠险下面已默认勾选。
从投诉内容来看,其中有不少是在使用手机进行扫码等操作时被带入百万医疗险的投保页面,进而以“首月1元”,甚至“免费领取”等方式诱导消费者填写姓名、身份证号等个人信息,在其不知情或未充分告知的情况下完成投保,且被绑定自动扣款功能,每月从账上划走远高于宣传中的保费。
据了解,北京银保监局在调查过程中也发现,目前市场上包含“首月1元”“1元升级”“免费送保障”“手机抽奖”等内容的互联网保险营销宣传广告较为普遍,相关广告标识不清晰不显著,且往往与共享单车、充电宝等消费场景紧密结合,一定程度上是在利用消费者的注意力“盲区”进行引流,同时部分消费者由于对保险产品了解不充分,未认真阅读产品条款,易引发消费投诉纠纷。
对此,北京银保监局印发《关于专项整治北京地区互联网保险营销宣传有关问题的通知》,全面叫停保险公司、保险专业中介机构在京发布存在过度营销、诱导消费问题的营销宣传广告,包括但不限于“首月1元”“1元升级”“免费赠险”“实物抽奖”“限时停售”等内容,以及存在广告标识不清晰、关闭按钮不显著、整屏诱导点击等问题的广告。
令人欣慰的是,整治的确很快见到一定成效。记者看到,先后有多家互联网保险公司宣传时不再以首月低价为噱头,而是将此前表述里的“首月X元”调整为“每月X元”。然而,也有平台仍然存在诱导投保的套路。
记者打开一款停车小程序,首页自动弹出“停车券3元免费领取”的醒目提示语。点击后,却看到即将打开的是“腾讯微保”小程序。
退回首页,页面上方又出现“2元停车券”“限时大放送”等宣传内容。再次点击,发现“领百万保障送停车直减券”的标题下,打出“免费领100万交通意外保障”和“2元立减金”的广告。除了填写姓名和手机号外,页面还提示需要填写身份证号。
值得注意的是,在记者尚未填写相关信息的情况下,下方一行灰色小字“本人同意领取免费险并阅读活动规则和用户协议”前已被默认勾选完毕。
套路:健康告知在不知情下已被确认
在调查中,记者发现,“免费赠险”依旧普遍。在一家互联网保险公司的宣传页面中,特意开辟免费专区,提供“周周领”重大疾病保险、宠物医疗险、女性专属疾病保险、航空意外险、儿童预防接种意外伤害保险、交通工具意外险等多份“福利”供免费领取。
记者选择第一份“福利”,页面弹出“您已进入投保流程:请仔细阅读免责条款、投保须知等信息,为维护您的合法权益,您的操作轨迹将被记录。”确认后,页面显示可以免费领取累计最高68000元重疾保障金。
最下方一行不起眼的小字称“产品介绍页面仅供参考,具体责任描述以保险合同为准。”然而,保险合同内容并未呈现,也没有提供可供查看或确认的机会。
仅填写被保险人姓名和身份证号后,记者便被告知“领取成功”,并说明保单和理赔信息的查看入口。同时,微信公众号也发来“投保成功通知”的消息。
打开电子保单,记者看到,保险合同中的健康告知一栏显示,“投保人应在对所有被保险人健康,职业,历史投保记录等以下情况充分了解的基础上履行如实告知义务。投保人承诺完全知晓所有被保险人以下情况。”